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搭建平台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豫菜文化>豫菜文化

河南饮食文化

2019-12-06

豫菜的烹调方法,共有 50 余种。扒、烧、炸、熘、爆、炒、炝别有特色,葱椒炝和凹,独树一帜。其中扒菜更为独到,素有 "扒菜不勾芡,汤汁自来黏 " 1 的美称。另外,河南爆菜时多用武火,热锅凉油,操作迅速,质地脆嫩,汁色乳白。 "糖醋熘黄河鲤鱼焙面 "、"炒三不粘 "、"桂花皮丝 " 、"糖醋鲤鱼 "等,这些历史悠久的豫菜名菜,至今仍名扬遐迩,为中外人士所赞扬。在长期的烹饪实践中,河南的厨师们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,在选料上,如 "鲤吃一尺, 鲫吃八寸 ","鸡吃谷熟, 鱼吃十 ","鞭杆鳝鱼、 马蹄鳖, 每年吃在三四月 "。在刀工上,豫菜有 "切必整齐,片必均匀,解必过半,斩而不乱 "的传统技艺,豫菜的厨切与众不同,它具有 "前切后剁中间片,切背砸泥把捣蒜 "一切多能的功用。另外,豫菜有长年配头,有大配头与小配头,素有看配头下菜的传统习惯。

"唱戏的腔,做菜的汤 ",这是河南的一句土话,它说明豫菜对于制汤是非常讲究的,豫菜在制汤上,分头汤、白汤、毛汤、清汤,制汤的原料,必须 "两洗,两下锅,两次撇沫 "。遇到需要高级清汤时, 还要另加原料, 进行套和追, 使其达到: 清则见底, 浓则浮白, 味道清醇,浓厚挂唇。

一 洛阳水席

洛阳水席是豫菜当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筵席。 最早始于唐代, 在当时仅作宫廷国宴之用。宋代以后逐渐传入民间流传至今, 是中国迄今所保留下来的, 历史最久远的名筵之一。 之所以叫水席, 主要有两点: 一是这个大筵有别于现代南北各路菜系, 是一道一道的往桌子上端,吃完了这盘撤下去再上另一盘如行云流水状,故叫水席;二是大凡名菜,在汤上最为讲究。事厨的大师傅们, 能不能把汤做好这是衡量他们技术的主要标准确, 厨上有“不怕烹熘万变,就怕汤水重现” 之说。意思是说炒菜有多少花样都不怕, 怕就怕不重样的让上汤。 也有主菜之后都有一道汤,干稀有致,汤随菜走,因汤多了即显得汤汤水水,故名水席。

水席的产生与洛阳独特的地理气候有关。 洛阳四面环山, 地处盆地, 雨量少, 空气干燥,尤其是冬季天气寒冷, 水果产量少, 所以民间膳食多用汤类, 直到如今老洛阳人还保留着 “喝汤”的习俗。

洛阳水席菜以序分——前八品、四镇桌、八大件、四扫尾,共八八四四二十四道主菜。(这似乎正应了武则天从永隆元年(公元 680 年)纵揽朝政大权,到神龙元年(公元 705)病逝洛阳上阳宫的二十四年。 )2 这二十四道菜,其中有冷有热、有荤有素、有咸有甜、有酸有辣,其上菜次序为:先上八个冷菜(四荤四素)作为下酒菜,接着上四个大件,每个一道大件,随上两道中件,名曰: “带子上朝” ,菜菜离不开汤水,最后是四个压桌菜(其中有一道鸡蛋汤,素称“滚蛋汤” ,以示全席已经结束) 。

洛阳水席的菜单如下:牡丹燕菜,料子全鸡,西辣鱼块 ,油炒八宝饭,洛阳肉片,米粉排骨,洛阳大腰片,炖鲜大肠,生汆丸子,五彩肚丝,条子扣肉,洛阳水丸子,蜜汁红薯,山楂甜露,焦炸丸子,鸡蛋鲜汤,假海参等。洛阳水席并不讲究用料的名贵,一般的生猛海鲜都不用,只讲究做法。牡丹燕菜的典故如下: 唐武则天女皇到了洛阳, 当地献奇特大白萝卜一个, 武则天命吃了它, 当地厨师苦思冥想,便用这大萝卜切成极细的丝, 用水泡很长时间去味,再用淀粉混匀蒸 5 分钟,再放入水中去淀粉, 捞出再蒸 5 分钟,然后做料汤, 放火腿蘑菇鸡茸等配料 (具体做法容不赘述) 做成相当于现在酸辣汤的味道, 将萝卜丝放入汤内, 再熬一会儿即可食用。不用说,武则天吃毕大喜,赐名洛阳燕菜。因为大萝卜吃起来似燕窝丝一般,如同当了一回神仙一样。

敬爱的周总理宴请加拿大总理吃洛阳燕菜, 当地厨师用鸡蛋做成黄色的牡丹花, 放入燕菜中, 周总理说, 洛阳牡丹名贵天下, 瞧,连菜里也有牡丹。 从此洛阳燕菜就叫牡丹燕菜了。

二 桐河“桐蛋” (风味小吃)

河南省南阳盆地东部, 桐河弯弯曲曲流淌着。 桐河系长江的一条支流, 流经唐河县桐河乡境内后,河道弯曲,滩涂众多,水草丰茂,是放牧鹅鸭的好地方。这一河段的蛋鸭所产的优质甜蛋,个大皮薄,蛋形美观。经过复杂工艺腌渍后,味香可口、余香不尽,称之为“桐蛋”。

据传说,三国时期,诸葛亮在 60 里桐河摆下奇门青石铁蛋阵,以桐鸭诱敌阵中,大胜曹兵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桐蛋载入《中国土特产大全》 ,远销新西兰、澳大利亚、东南亚及朝鲜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。经化验,桐蛋中的氮氨酸、赖氨酸等人体所必需的 13 种氨基酸含量,比其它鸭蛋高出 8 倍多。三 客家“仙人冻” (风味小吃)在赣南旅游, 有许多客家小吃可以饱口福。 但许多游客往往只能在城里看到、 尝到一些出名的小食品,如用优质晚米为原料的米珍珠、黄元米果、三合粉、粉皮等,但同样是用大米做出的“仙人冻” ,外地游客却很少知情。

客家谚语说:“仙人冻、仙人冻,神仙吃了不愿走” ,说的是仙人冻好吃。仙人冻做工繁杂,先把优质晚米用泉水浸泡 4 小时,再用石磨磨成米浆。同时,采来野生仙人草(绿色阔叶植物,有野生,有人工种植)及“海金沙草” (一种绿色藤状植物)熬汤过滤留下绿色的汁待用。旺火烧开米浆,此时在白色的“米浆糊”中加入仙人草及“海金沙”汁,一锅白色米浆立即变成绿色的米糊糊。 煮透后, 盛起倒入竹制簸箕内 (也可用其它容器) 冷却成块状。几个小时后, 仙人冻就可品尝了。 吃仙人冻的主要配料就是客家擂辣酱, 辣酱由干烘红辣椒、茴香、 八角、 桂皮制成。 此时, 碧绿的仙人冻配上鲜红的辣酱水, 色艳味香, 令人食欲大增。

一元钱一碗,两碗下肚,嘴里想吃,肚子却装不下了。仙人冻以兴国、宁都、于都三县交界处的黄陂、古龙岗、梅窖、岭背等地为正宗。主要是此地仙人草多为山中野生,做工也细,因而做出的仙人冻味道醇、辣酱香。

四 张家馄饨

张家馄饨,又称“马蹄街馄饨” 。创始人为张须,至今已有 150 年的历史。 1920 年,张家馄饨第二代传人张坤对配料和品种加以创新和改进, 以白面鸡肉、 鸡血、薄鸡蛋饼、 虾仁、水粉丝、榨菜等为主料;而以大油、胡椒、酱油、鸡汤、猪肉汤、陈醋等为辅料,冬天配韭黄、大葱,春天配嫩韭、香椿。从而使张家馄饨具有制作精细、味道鲜美、喷香适口、酸辣具全的特点。

五 潘金和烧鸡

潘金和烧鸡在洛阳久享盛名。创始人潘根生, 1941 年其子潘金和开始营业,以其风味独特,经营灵活,故生意兴隆,远近驰名。如今经营潘金和烧鸡的是金和之子栓柱。配料有丁香、草果、豆蔻、大回、 小回、花椒等。 潘金和烧鸡制作精细, 味道纯正、 皮色黄中透红。肉质外焦里嫩,食后满口余香。

六 社旗三粉

社旗三粉为社旗县盛产的粉条、粉皮、粉面的合称,素有“三粉之乡”的称誉。这里生产的粉条如丝,粉皮如纸,粉面细白光滑,受到广泛的欢迎。社旗县耕地面积大,岗丘起伏,是红薯的集中产地。每到冬季,乡村磨粉、做粉条的很多, 近些年, 这项生产更成为农村的一项主要农产品加工业。 “三粉” 产品除南阳食用外,还大量销往湖北、四川、陕西等省,部分出口国外。

七 魏庄麻糖

魏庄麻糖是商丘县双八镇的传统特产。迄今已有 200 多年生产历史,以甜、香、松、脆四大特点而久负盛名。此麻糖采用优质大米、白糖、芝麻、麦芽为原料,操作工艺是:大米蒸馏,加入糖的催化酶,榨出糖汁,经熬制、拉制、切割,辅之芝麻、白面而成。麻糖粗细均匀,长短一致,芝麻沾满不露皮,两端封口不通气,不僵硬,不粘牙,食之酥脆,香甜适口。

八 贾寨豆腐干

虞城县贾寨豆腐干已有 200 多年生产历史, 清末曾被列为贡品。产品以优质黄豆作干料,辅料有八角、花椒、草果、凉姜、桂皮、丁香等 10 余种。将着色的腐块挤压出水, 放入鸡汤锅里蒸煮而成。 豆腐干为正方形薄块,色泽黑红,红而透明,黑而发亮,五香味浓,咸而不涩,香而不厌。

九 古宋牌酱包瓜

古宋牌酱包瓜 商丘市酱菜厂生产的古宋牌酱包瓜, 做工精细, 制法考究, 以妞瓜为皮,内装花生仁、杏仁、鹿角、胚蓝、陈皮、姜丝等十几种名细小菜。成品造形美观, 油光发亮, 呈酱褐色。 食用时每瓜切2-3刀, 成荷花瓣形, 摊放盘中,瓜心如花心,酱褐、金黄、墨绿相交强,五光十色,各味俱全。

十 松月牌白糖豆腐乳

松月牌白糖豆腐乳商丘县酿造厂生产的松月牌白糖豆腐乳, 是归德府大有丰酱园的著名特产。创于明末清初,距今已有 300 余年历史,创业人李大有,字丰年,当时酱园生产兴隆。到 18 世纪,该酱园师傅孟春发, 苦心钻研酱菜技术,在原工艺基础上, 吸取南北技术特点,改进操作,独创一格, “大有丰”就此名扬四海。白糖豆腐乳色泽金黄微赤, 腐块匀称整齐, 质地细腻, 香气浓郁, 软硬适中, 不腐不烂,咸淡适口,味道鲜美。是开胃增食,馈赠关友的佳品。1980-1982 年在河南省同类产品中评为第一名, 1983 年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。

十一 郭村烧鸡

郭村烧鸡是商丘县传统名菜之一,距今已有 300 多年历史。该产品的特点是:香味扑鼻、色佳味美,肉质嫩白,形体完整、烂而不腻,回味悠长,如趁热时提鸡两腿于盘上,轻轻一抖,即肉骨脱离,肉落入盘中。50 年代孟家烧鸡制作人孟昭行曾两次出席河南省科技技术交流会,被省命名为“烧鸡

能手”、“烧鸡技师”。

十二 虾子烧素

虾子烧素是明清时古城归德的一道名菜。 晚清时, 老厨师关合清每次招待饮差大臣都以虾子烧素拿手。 民国时, 厨师陈思荣、陈思明将上菜的烹调技术推进一步, 并由官府菜推广为市肆菜。虾子烧素的主要原料是面筋、虾子,畏料有鸡皮、香菇、银耳、鸡鸭汤等。

制作方法是:用温油将面筋炸透,撕成块状,然后加入虾子、鸡皮、香菇、银耳、鸡鸭汤,用文火煨汤收汁。虾子烧素香、味、形俱佳,具有浓厚的豫东风味──色重、香浓、汤厚、火透。 汤夏邑 ,是河南风味小吃中的名膳之一。

十三 许家汤圆

许家汤圆是古城商丘著名餐馆三盛馆制作的一种风味独特的远宵。因餐馆是由许树复和他的两个师兄弟于清光绪十九年 (1893)创办的, 至今仍由许家第三代传人许明林掌灶,故称“许家汤圆” 。许家汤圆主要以糯米和适量的黍子面制成,外皮雪白,熟后晶莹如玉,馅心以白糖、蜂蜜和多种果料制成。品种繁多,各具风味,人称“蜜汁八宝远宵” 。许家汤圆 10 分钟便可煮熟,绵软粘而利口,其味蜜甜,水果味浓,久食不腻,是商丘著名风味食品。

十四 周家麻花

沈丘县老城镇又名乳香台,地处泉河之滨,南与安徽临泉接壤,经济发达,商业繁华,在方圆百十里流传着 "兆丰酒,顾家馍,周家的麻花点着火 "的谣谚。如今,经营周家麻花的叫周显章,从他曾祖父起祖辈以卖麻花为生,代代相传至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。 周家麻花呈金黄色,看似透明 状。绠头麻花象灯笼,伞形麻花似伞面。吃起来清脆可口,易消化,味道正,不涩不苦,不垫牙,无怪味,用火一点便燃,长期存放不霉不软,脆酥如初。 1947年 8 月,刘邓首长率中原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,路经沈丘,县城人民用兆丰酒、顾家馍、周家麻花慰问刘邓首长和人民子弟兵,至今被传为佳话。 1990 年周家麻花被县、地评为优质风味小吃。

十五 杞县红薯泥

开封一带土质沙松,适宜红薯生长,长出的红薯个大饱满,含淀粉量、含糖量都很高。杞县红薯泥,就是利用红薯为原料制作的一道久负盛名的中州名菜。它由杞县 大同饭庄厨师蒋世奇始创于民国初年,因以红薯为原料,成品形似泥状,生产于杞县而得名。杞县红薯泥制作精巧,先用一斤红薯,五两白糖、二 两半小磨香油和少量的山楂丁、玫瑰、桂花糖、青红丝等为原料。先将红薯煮熟去皮,包压成泥,然后将白糖炒成浆,兑入香油、泥红薯,加热烹饪,搅拌均匀,至油、糖、红薯三香溶为一体,呈柿红色即成。杞县红薯泥色泽晶莹、 甜香可口, 营养丰富,且红薯又是长寿食品, 该菜故有佳肴良药之美誉,因此不论在杞县还是在开封,各种宴会上人们都要求品尝杞县红薯泥。

十六 糊辣汤

河南人对糊辣汤的钟爱,是外地人很难想象的。在河南,糊辣汤是许多人的固定早餐。一碗糊辣汤,素的五角,肉的一元,加上两根油条,或是半张油饼、几个水煎包,不过一两元钱, 便吃得很舒服了。 拿刚出锅的热油条或是热油饼蘸着糊辣汤吃, 味道极好, 许多人都习惯这样吃。

糊辣汤另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叫八珍汤,叫八珍自然夸张,不过这也说明糊辣汤“内容”很多。最常见的有面筋、海带丝、粉丝、千张丝、花生米、香菜、姜末、榨菜、胡椒粉等,根据节令和地域的不同,还会有牛(羊)肉、黄豆、木耳、黄花菜、菠菜、萝卜条、葱花等。做法很繁琐,先用淡盐水和面,揉成面团,然后不断加水“洗”出面筋。水烧开后下面筋,面筋熟后将洗面筋的水,也就是稀淀粉糊倒入锅内,小火烧至汤汁粘稠,再放入其他配料,旺火烧沸。盛到碗里后,加榨菜,淋香油、香醋等,喝着粘乎乎、香喷喷,酸辣可口,于吞咽之余又有东西可嚼,十分满足。特别是在冬日的清晨, 一碗糊辣汤下肚, 额头上会渗出细细的汗来,身子暖了,胃口也开了。

河南各地饮食习惯不同, 糊辣汤也有多种风味。 比较有名气的有四种: 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糊辣汤、开封糊辣汤、许昌糊辣汤、南阳糊辣汤。其中逍遥镇糊辣汤据说是源于清代,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,风味浓郁,最为驰名和正宗。把半碗糊辣汤和半碗豆腐脑儿掺在一起,叫做“两掺儿” ,也是很普遍的吃法。卖糊辣汤的常捎带卖豆腐脑儿。 拿小勺稍微搅和一下,豆腐脑儿的细腻、 清淡、微苦涩与糊辣汤的粘稠、酸辣、鲜香交替刺激,更增滋味。

(1)原料加工。熟羊肉切成小骰子丁;粉皮泡软后切成丝;海带胀发后洗净切成丝,用开水煮熟淘去粘液,再用清水浸泡;油炸豆腐切成丝;菠菜拣去黄叶,削根,洗净切成约2 厘米长的段;鲜姜洗净切成或剁成米粒状。

(2)洗面筋。将面粉放入盆内,用清水约 1 公斤调成软面团,用手蘸上水把面团揉上劲;饧几分钟,再揉上劲,然后兑入清水轻轻压揉,至面水呈稠状时换上清水再洗。如此反复几次,直到将面团中的粉汁全部洗出,再将面筋用手拢在一起取出,浸泡在清水盆内。

(3)制汤。锅内加水约 5 公斤,加入鲜羊肉汤,再依次放入粉皮丝、海带丝、油炸豆腐丝和盐,用大火烧沸,然后添些凉水使汤锅呈微沸状。将面筋拿起,双手抖成大薄片,慢慢地在盆内涮成面筋穗(大片的面筋用擀杖搅散) 。锅内烧沸后,将洗面筋沉淀的面芡(将上面的清水沥去)搅成稀糊,徐徐勾入锅内,边勾边用擀杖搅动,待其稀稠均匀,放入五香粉、胡椒粉,搅匀,再撒入菠菜,汤烧开后即成。食用时淋入香醋、芝麻油。 5

十七 河南烩面

洛阳的水席、开封的包子、郑州的烩面, 是河南齐名的三大名小吃。在河南满大街上都是烩面馆, 好吃不好吃, 全在你的经验和细心观察。每家店的装饰都似乎一样,但烩面馆装饰是否正宗,熟行者一眼就能识破其好坏。河南烩面是从西安泡馍中演变过来的, 西安的泡馍是清朝年间传到河南的, 因为河南人不喜欢吃馍而喜欢吃面, 就把它演变成了烩面。 现在烩面中所喝到的汤都能依稀闻到西安泡馍的味道,汤用羊肉、羊骨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,其中加入七八味中药,煮出来的汤浓。烩面用的面叫做扯面,其特点就是滑爽、劲道。

羊肉烩面以清汤 (又叫白汤) 为主,近几年又出现了卤汤。 羊肉烩面的羊肉汤里有羊肉、羊骨若干,有时每天都要用几十斤的羊骨头、羊肉来煲汤,辅以粉丝、海带丝、枸杞、香菜等。烩面厚度如百合瓣,外滑内韧,咀嚼有张力,分为一段段地吃。吃去尺长,再喝汤,羊肉烩面佐羊肉汤,海鲜烩面佐海鲜汤。

郑州, 很多人都觉得没什么特色小吃,但是, 郑州市做滋补烩面的确一绝.山西有刀削面,四川担担面,而河南的经典面食就应该是烩面了。郑州的滋补烩面馆有很多很多, 感觉每家都不错。 很多不经常吃面食的同学, 对面食都有一定偏见, 感觉只有拉面才应该叫面食,要么就是那种囔囔的,带股生味的东西。其实不然,面最能做出味道来的主食了。而且,经常吃面的人往往皮肤细腻,河南烩面不仅面筋道, 戆口, 而且还有一定的滋补效果,非常符合现在的饮食标准。 烩面如果做得好, 一般一碗就是一根面, 大师傅扯面的技艺实在令人叹服!

十八 炒凉粉

炒凉粉是开封大众风味小吃, 尤为女士偏爱。 不少开封人几代以 打凉粉、 炒凉粉为生,一些家庭也会制作。原相国寺市场的个体户王文禄,沙的凉粉配料齐全,火侯适中,不糊不烂,鲜嫩可口,常引来 大批食客。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,开封炒凉粉先后进入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郑州等城市的饮食市场颇受欢迎。

民以食为天, 地处中原的河南, 从古至今也流传下来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, 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!

注释:

1 张庆祥《饮食与健康》 2006 年第 8 期

2 伊宁《素食 —— 永远的时尚》 《北京娱乐信报》 2004 年 12 月 09 日

3《神州食文化》 《饮食世界》 2004 年 6 月 第 8 期

4《食者 吃的十大境界》 《北京晚报》 2005 年 01 月 07 日

5《饮食的科学就是生存的科学》 《饮食科学》 2001 年 07 月 第 135 期


热门搜索
宣传推广

地址:中国·郑州市中原区博体路与凯旋路交汇处郑州报业大厦B座16楼1601 邮编:450000 电话:0371-69527999 邮箱:zzcx517@163.com

©2020郑州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 豫ICP备20002062号-1 技术支持:沸点网络 法律支持:河南鼎卿律师事务所 申请入会回到顶部

返回
顶部
通知公告 申请入会 申报项目 培训学习 举办活动 联系我们